同洲电子:机顶盒的落幕

  ailucy      2023年07月28日 星期五 上午 6:00

机顶盒,这个曾经红极一时电视插件,直到今天仍活跃在千家万户里。但不可否认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觉得,在历史的长河里,他极有可能是个“昙花一现”的存在。

与机顶盒共享命运的,是有“机顶盒之王”之称的上市公司同洲电子。公司的创始人袁明也曾经有一个外号,叫做“东方乔布斯”。

而今天,光环下的“东方乔布斯”早已不知所踪,同洲电子的市值,也由巅峰期的160亿,锐减至当下的不到20亿,缩水率超过80%。

同洲电子以自己的经历,再度演绎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

风雨骤来

早期机顶盒的主要功能是将压缩的数字信号转成电视内容,所以它也是21世纪初数字电视普及浪潮中的重要硬件。依靠多次中标广电系统的工程,同洲电子逐渐成为我国机顶盒领域的翘楚。2005年,同洲电子实现营收9亿元,利润7000万;次年,公司登陆A股;2008年营收突破20亿,坐稳机顶盒龙头老大宝座。

而随后“三网融合”的浪潮掀起,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

在逆向点播、自制内容以及后来算法推荐的多重打击下,传统广播式的电视节目也日益式微。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统计,我国有线电视用户规模在2014-2015年见顶,然后一路下滑,2021年较2015年下降了约15%。

有线电视用户规模数2015年起开始下滑

连各地广电部门都步履维艰,同洲电子的日子自然不会好过。虽然把“客厅”保卫战的口号喊得震天响,穷极一切要把用户继续留在电视机前,但所有的努力在最简单的行为逻辑面前都显得脆弱不堪。

要坐在客厅里看电视。既然能一路追剧到大结局,为什么要每天8点只看2集。既然我喜欢看《足球世界》,你为什么总是在播放《动物世界》。

横空出世的移动视频设备和流媒体平台因为顺人性,在用户体验上对广播电视进行了吊打。

移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时光也正是广电全产业链最痛苦的日子。广电方也曾不断反击,比如依托多年积累的广播电视网络去占领电信网络的地盘,结果发现双向改造的成本要远远高于新网铺设;基础设施禀赋不是优势却反而成为了累赘。

曾经的“铁饭碗”提供者电视台也开始转变角色,他们需要忘记架在自己头顶上的那个“卫星锅”,转而认真剖析不同时期的大众审美,依靠最优秀的自制内容,与流媒体深度融合。比如优秀综艺节目生产者著称的湖南卫视,早已不能简单地用“电视台”一词来定义她。

遗憾的是,被广电宠坏了的同洲电子并没有在新形势下找到生存之道。硬件端阵地被风化,在内容端则毫无建树,使其逐步走向衰落。也许这并非全是同洲电子的过错,历史巨大的惯性导致企业的业务转型往往举步维艰,这不是个别现象。

转型之雾

同洲电子并没有放弃自我救赎的努力,其在转型之路上左冲右突的车辙依然历历在目。

早在200千亿巨头的梦想只有一步之遥。

出货量为12.93亿部,其中5.39亿部来自中国厂商,占比高达42%。

直到

同时,同洲电子也在不断努力守城,希望通过逐步改变机顶盒的消费者定位,来获得生存空间。而种种尝试,都因为不合时宜的产品、渠道策略没能成功。

同洲电子曾设想让用户通过广电网络上网,而机顶盒作为电视入网的端口。但广电网络最终没有成为三网融合的主流,随着入户宽带的网速越来越快,让电视连接WIFI融入互联网并没有多高的技术门槛,外接一个机顶盒显得低端又麻烦。

另一种考虑是通过机顶盒增加智能电视的操控性。早在2011年,同洲

智能推荐非常成熟的今天,用户即便拿着遥控器也能很容易找到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三是电视用户归根到底还是更在意“看什么”而不是“怎么看”,粘住客户的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内容,硬件很难成为电视生态里的核心竞争力。

即便产品没有革命性的优势,良好的渠道策略也可以占领市场,早期的小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同洲电子的销售主要还是绑着广电,与互联网时代流行的扁平营销网络格格不入。

自始至终,同洲电子都没有想明白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机顶盒该何以自处。可能是因为迷茫而又绝望,徘徊中的同洲电子渐渐放弃了初心。

穷途末路

每一家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都面临者资本市场“禁果”的诱惑。在资本运作带来的暴利面前,依托经营利润而实现的股东分红往往不值一提。这使得无数“百年老店”的誓言终化为虚幻,让无数才华横溢的企业家终身陷囹圄。

2014年以后,同洲电子还在转型的泥淖中挣扎,其实际控制人袁明却开始释放离场的信号。2013年,袁明持有上市公司股权的比例尚有32.05%,2014年下降为24.03%,2015年则进一步下降至16.88%。

2015年5月,借着大牛市的春风,同洲电子股价达到了上市以来的历史高位,袁明却在此时将其持有的1.2155亿股(占其所持股份数的 98.74%)质押给了国元证券。

通过减持和股票质押,袁明从资本市场获得的现金不少于20亿。套现是为了放弃同洲离场,还是为了弥补资金短缺?根据袁明自己的解释,这些钱都被用于上市公司体系外的产品研发开支,但结果是从2016年开始,袁明却莫名其妙的失联了。

在大股东套现最为凶猛的2015年,同洲电子却把各种财技运用的风生水起。当年同洲电子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了36%,归母净利润则大幅度增加116%,一举扭亏为盈。

同洲电子2015年业绩存在诸多疑点

2021年7月8日收到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揭露了数据背后的真相。(1)同洲电子在2014年底提前确认了2630万元因经济性裁员产生的职工薪酬负债,并计入当期损益。虚减了2014年的净利润,虚增了2015年的净利润。(2)2015年,同洲电子对境外公司国际通信传媒有限公司30%的长期股权投资已出现明显减值迹象,但公司直至2016年才确认减值损失3935.67万元。(3)2015年,同洲电子向深圳市安迪泰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虚假销售已全额计提资产减值的呆滞存货,虚增当年净利润超过1.1亿。

另外,根据同洲电子2015年年报披露,公司2015年向中融汇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以不附追索权的方式转让应收账款1.88亿元(包括大量3年以上长账龄的应收账款),并冲回坏账准备3639.7万元。同时,公司以2900万元将子公司湖北同洲51%的股份转让给成都兆云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湖北同洲2015年的营业收入只有3万元且已经资不抵债,但同洲电子却在这笔交易中确认了6860万元的投资受益。这些交易都显得疑点重重。

以上操作实际已经预示了上市公司的崩塌不可避免。2015年后,同洲电子所面临的困境很快从“发展”下沉到了“生存”。2017年,同洲电子在巨亏中拉响了股票质押平仓的警告,股价也一泻千里。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质疑同洲电子是导演了一场“爆仓式减持+仲裁式卖壳”的大戏。不论事实真相如何,可以确认的是昔日的“机顶盒王者”正走向一地鸡毛的陌路。

总结及展望

同洲电子在世界级的技术变迁中快速崛起,却又在技术变迁中快速失去了竞争力。曾支撑起发展壮大的广电系靠山,在一定程度了影响了公司转型的决心。迁就既有资源的转型极有可能创造一些“伪需求”,并最终在时代的洗刷中销声匿迹。

困境之中坚守初心最难,同洲电子最终选择了财务舞弊,也许在做出这些决定时企业家的内心深处是煎熬的,但结局却是确定的——上市公司从此走向万劫不复。

因2021年年度经审计后的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同洲电子已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最新市值只剩下不到20亿元,对应于不到1个亿的净资产,这几乎就是一个壳的价值。

公司已经几乎没有业务,持续经营能力正面临着重大挑战。

神奇的是,在这样的情境下,人们还不断将其与元宇宙、电子烟等新兴概念相联系,被“*ST”后,公司股价在2022年5-8月间的涨幅仍然高达80%。胆子大的投资者,则每每火中取栗。



同洲电子:机顶盒的落幕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仅供学习、参考、了解,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